诗歌周刊(第24期)-ag凯发注册平台

第24期

2024.9.3

综述·评论

特邀点评

杨碧薇

    《重生》:苏珊·桑塔格曾敏锐地洞察到疾病之于人类的普遍存在性。她认为,每个人“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,其一属于健康王国,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。”生老病死是文学的恒常主题。而在当代汉语诗歌中,直面个体病痛,把这一主题写得系统而深入,从而建构起一种整体性的范例,似乎不算多。在思考这一问题时,我想到了一些女性诗人的作品,或许亦跟女性的天然敏感有关,她们更容易通过身体这一身份/载体去感知世界。《重生》也是关于疾病的诗,它之所以值得注意,不只是因为作者贴切地写出了自己的感受,还因为他抓住了隐藏在个体感受中的“共性”因子,让个人经验有效地扩大、上升为共属经验;让没有经历过这一手术的人,阅读这首诗时也会理解其中意味。这种“抓住”,就是诗的能力。诗的传播,就是要在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搭建桥梁,既要生动地展现个体性,又要通过个体性彰显可感、可触、可共鸣、可沟通的共性。在具体的书写中,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首诗的段落划分颇为讲究,每一段既是一个叙事单元,又是一个意义单元。从“开始清醒”到“感到一丝陌生”,再到“变得更加新鲜”“再次听到我的名字”,“我”的治疗在推进,心情在发生变化,对身体和人的理解也在转变。最妙的是尾段,“我”的身体被医治好了,却依然“籍籍无闻”,只有“窗外的鸟鸣将确认我身处何处”。

    《今夜有星星》:星空是古往今来被反复歌咏的文学主题。这一主题的特殊性在于:作为一种难以企及的事物,星空通常要承担形而上的意义。因此,写星空是有基本套路可循的,可以容易地习得,但同时亦会有滑向惯性写作的风险。把星空写好,首先要破除套路,警惕惯性。这首诗展示了一种独特的星空写法,其成功的钥匙,在于不同以往的观看方式。一般写星空的诗,会对应于某个固定的地理坐标:在某地,以静止的方式观看星空。这首《今夜有星星》却没有聚焦于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,而是随着段落的更替,不断切换场景。作者先是写兴安岭的星星,接下来想起黄河滩的星星,再往下,是德令哈的星星。注意,这几处切换,不仅包含着地点的变换,也涵盖了时间的转换(“小时候”“前不久”);不同场景把时间连缀起来,交织成一个囊括了记忆与现实的意义时空。由此,作者用时空转移的观看方式,重塑了一个诗意的星空。纯净简洁的语言,令时空的转移更加干脆,有效,不拖泥带水。在诗的结尾,最后一次至关重要的转移也完成了:对星星的观看转向对抒情主体自身的观看,“星星没丢……我丢了自己”;这是一个从外往内的观看过程,从看星星回到了看人本身,诗歌要表达的意义最终成功着陆。而这首诗的迷人之处还在于,它充分证明了新诗的“一次性”原则:如果有第二个人,也通过变换时空的方式来写星星,那么他要写的诗从一开始就失效了,因为新诗的创意从来只认可第一个发明它的人。

    《碎片》:我一向认为,诗应该关注细节,用具体细节来代替笼统的概念。那么,关注细节的目的是什么,如何写好细节?这首《碎片》恰好可作为一个合适的范本,来回答关于细节的问题。细节的背后,是写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力。对事物观察得越细,对世界的理解就越全面,越深入,越多样化;对细节抓得越准,越稳,对世界的表现就会越生动,越富有感染力。而细节之所以难写,一是因为观察力不够,若非有心,很难看到日常生活和寻常事物中的细枝末节;二是因为以小见大的能力不够,有的人写细节,就只耽溺于细节,无法从细节中窥视到、提炼出独特的意义。这首诗出色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难题。诗从细处着手,写一个微小的事物:碎片。作者首先看到斜坡上“闪动着光芒”的碎片,进一步观察到碎片“把尖锐的尖角/深深扎入泥土之中”。写到这里,作者已经注意到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碎片,并对其进行了充分观察。可以说,诗走向了成功的第一步。接下来还有第二步:作者还要从碎片之“小”中提炼出普遍性的、能被他人所感知的、激发他人共鸣的经验。在这个书写过程中,碎片被补充还原为“一只完整的药瓶子”,并且“它曾经装过/满满一瓶的阿司匹林”。这里又引出一个疑问:扎在斜坡荒草丛中的仅仅是一块玻璃碎片,作者如何确定它曾是一只药瓶子呢——或许,作者曾有过或见过这样一只药瓶子,故而能迅速对上号;或许,这只是诗的想象与创造。我的阅读期待当然更倾向于后者:如果药瓶子是一种想象,更能充分说明作者已经具有了从细节中创造新的诗歌经验的能力。

    杨碧薇,云南昭通人,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,获文学博士学位。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。学术研究涉及文学、摇滚、民谣、电影、摄影、装置等。出版《下南洋》等诗集、散文集、学术批评集五部。部分作品被译为英、法、日、韩、西班牙、阿拉伯语等发表于海外,并被收入各种国内外选本。获《十月》诗歌奖、《钟山》之星·年度青年佳作奖、《诗刊》陈子昂诗歌奖·年度青年批评家奖、《扬子江诗刊》年度青年诗人奖·评论奖等。2021年被《钟山》与《扬子江文学评论》评选为“新世纪文学二十年·青年诗人20家”。现任教于鲁迅文学院。

 

网友点评

水点三

    《坐着绿皮火车远行》这首诗以绿皮火车为载体,表达对过去的怀念、对慢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的追寻,在主题、意象和语言等方面均有可取之处。一、主题与情感:诗的主题,围绕时代变迁的感悟和传统与温情的坚守而展开,通过绿皮火车与高铁的对比,展现快节奏生活与生命之慢的差异。作者怀念过去的村庄和逝去的人,对田野里的棉花和屋顶上的落日充满眷恋,体现出向往质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安静,“有人等着牵手回家”更是表达了对爱和温暖的渴望。二、意象运用:绿皮火车代表慢生活、传统和回忆,高铁速度很快,与绿皮火车背道而驰,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缩影,村庄是过去生活的象征,承载回忆和情感,棉花和落日代表自然之美和宁静生活,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鲜明对比。三、语言风格: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,通过简洁的语句传达深刻的情感,如“多少年过去了/多少人不见了”,寥寥两行,便有效表达出了时间流逝和人事的变迁。同时,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,如“人们心中有一只奔跑的老虎”,生动表现出快节奏生活的急切心态。全诗貌似平淡寻常,波澜不惊,但平淡寻常和波澜不惊中隐含了作者的趣味和诗歌的机巧。

     水点三,原名江君婷,医生。

 

编辑委员会

主编:金石开

栏目统筹:新宇

编委:
王夫刚 付  炜  年微漾
迟 牧  金石开  罗 曼
孤 城  符  力
(按姓氏笔画数排序)

栏目说明

1. 《诗歌周刊》是由《诗刊》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,秉持优中选优、宁缺毋滥的原则,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。

2.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,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,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(排序不分先后),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。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,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,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。

3.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,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,望不要受影响,而是继续投稿支持。

4.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,集体协商推荐。

5.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,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,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,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,报编委会同意后,撰写点评。

6.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,欢迎留言,提供建设性意见。

提醒

(1)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

(2)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,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,即可实现,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。

网友评论

0 条评论(查看

文明上网,理性发言

网站地图